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王玉洁 通讯员林红生、邬慧彧
“热科院橡胶所专家团队把油棕种植技术带到桑托岛,结束了瓦努阿图没有油棕产业的历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希财说,油棕是热带油料作物的代表之一,其高产、土地适应力强的特点可有效缓解“粮油之争”带来的土地矛盾。
历时12年之久,让油棕在桑托岛从无到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西非油棕发展模式,自2005至今,热科院橡胶所林位夫研究员的科研团队在12年里去了三次桑托岛,把油棕种植技术带出国门,经历了育种、育苗、初试和中试等关键阶段,承担瓦努阿图油棕项目引种、种苗培育、种植示范园建设等任务。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岛国,桑托岛位于瓦努阿图北部,是当地最大的岛屿。最初桑托岛没有种植油棕的历史,没有设备也没有技术,专家要从零开始,通过育种试验判断当地种植油棕的可行性。最初的三年里,团队成员之一张希财要在简陋的木头催芽房里测量温度对油棕苗的影响,判断38.5摄氏度是否是油棕在桑拖岛最适合的发芽温度。
“桑托岛油棕不但长势好、林相整齐,而且结果率高、果穗大,果实饱满。”张希财介绍,后来经过近十年的技术培训和规模化种植,如今桑托岛已有了5300公顷油棕种植土地,其中政府、社区、公司合作的农场就有2000多公顷,实现了油棕在桑托岛从无到有再到产业化发展。
对抗疟疾和飓风,带油棕种植技术“走出去”
带着油棕种植技术走出国门来到桑托岛,张希财不仅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油棕种质资源培育及产业化发展,也从一个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青年长成了皮肤黝黑的中年。
12年里,张希财三去桑托岛,每次一待就是两三年。在完全陌生的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张希财不仅要克服当地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与疟疾、飓风对抗,抑制对家人的思念,忍受孤单。
“刚去桑托岛并不适应,做育种试验时,我夜里每两个小时就要起床记录温度和种苗变化,被蚊子咬是常有的事。”张希财说,持续一个多月的高负荷工作后,他顶不住了,常常觉得忽冷忽热、疲劳、头痛,“幸好得到了当地医疗队的及时救治,才躲过一劫。”
一次飓风的经历让张希财感到无助和孤独。张希财工作的地方网络通讯信号本就不通畅,飓风来临,他一下子就和国内失去了联系。 “那一刻觉得全世界就只有自己,苦熬了一周后,才与家人和单位取得联系。”张希财回忆说,通讯恢复后,听到家人和领导关切的声音,他几乎要哭出来,沉甸甸的心一下轻松了。
当前,热科院橡胶所正着手研究油棕产业相关技术,不断支撑热带农业技术“走出去”,加强科技交流。
【油棕介绍】
在我国不少南方城市,油棕与椰子树有着同样的“出镜率”,公园和植物园、马路旁的绿化带甚至普通门户摆放的“迎宾树”都有它的身影。奶油、调和油、生物柴油、冰淇淋、方便面、肥皂……这些产品的诞生与油棕有密切关系。
转载自海南日报: